依據歐盟施行的個人資料保護法,我們致力於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提供您對個人資料的掌握。
按一下「全部接受」,代表您允許我們置放 Cookie 來提升您在本網站上的使用體驗、協助我們分析網站效能和使用狀況,以及讓我們投放相關聯的行銷內容。您可以在下方管理 Cookie 設定。 按一下「確認」即代表您同意採用目前的設定。
Latest News
最新消息
2014-04-09
企業相關
企業相關│【GMP協會】 有效行銷 -梁總經理演講稿
大家好,謝謝剛剛《柯文慶教授》的引言,我想這時間應該是最好的打瞌睡時間,所以我被安排在這時間,不知道是不是有特別的任務,可能要給大家一個不打瞌睡的理由。
做行銷就是不能強迫推銷,就是要爭取消費者的認知,我期待今天這一堂的經驗分享能達到我做行銷的期待。
早上《戴勝益董事長》演講的非常精采,但是我在台下聽了捏了一把冷汗,因為每一句好像都提到了我的問題,包括交換名片,不知道是不是依照他的原則…聽完了他的演講,我發現他充滿了對人及對顧客的尊重及體貼,我對他的印象是「尊重.體貼」,我認為是蠻值得大家深的。
今天能站在這裡很榮幸,不敢說是演講,只是一個經驗分享。在座很多前輩及先進,各位經驗都比我豐富,但今天我也會盡量呈現一些經驗供大家參考。之前曾到行銷系與學弟分享,當時認為應該將分享題目更改為「沒有半毛錢的創業經驗分享」較為貼切,因為沒有半毛錢,會讓你的創業絕對不能失敗,所以即使沒有路也必須走出一條路來,在這樣的環境下,再加上個人的特質,才能有一些成果。
我對創業者的特質有幾個感想:
創業者第一個特質就是有夢想,而且是白日夢,因為是眼睜睜的夢,所以讓他有企圖心去實踐夢想。
第二個特質是因為他有夢,所以會有特別的眼光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機會,這樣特質的人,他的經驗往往是很難移交的,所以創業者一般很難在過程中變成授權或組織化的架構,以王永慶來說,他至今仍在創業,他有很多的理想,這是典型創業家特質的例子。
我記得在高中時常看李敖先生的書,他有一篇叫做「老人與棒子」,當時他與很多教授在打官司,他對於那些老教授頗不以為然,認為他們應該趕快交棒了,但是等到他60歲時,他被問到當時他所說的老人交棒子事件時,他表態要緊握著棒子不放,這也是創業者特質展現的一種。
第三個特質是看到機會點後,他的動作及行動力是快、狠、準的。Walmart的創辦人當初在尋找店面時,是以飛機作為代步工具來尋找的,這就展現了創業者的行動力以及做事快且準確的特質。
創業者還有一個特質,他能很快的整合資源系統,創業過程中會遇到相當多的事情,但必須要自己一個人處理,在大公司裡我們常看到,有些人作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花很多時間,這就是因為他的資源系統出了問題,每個人的資源系統都不一樣,處理資源系統的能力也有差異,創業者的資源系統特質是相當顯著的,他可以很快速地將資源系統整合。
另外一個是我的感受,就是均衡點,如何經營一個均衡點。統計常是呈現常態曲線,很少是呈現偏激兩端的,這就是一個均衡的狀態,我認為這也是一個創業者很顯著具備的特質,當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時,如何將其拿捏於最恰當、不偏離的狀態。我相信每個人處理事情時決策的均衡點都是不同的,對錯取決於是不是有顯著的成果,以及成果是否長遠。均衡點的不同差異於知識的取得以及經驗的累積。
大家可能會認為我們的每一項產品銷售似乎都還不錯,其實這也與均衡點的判斷有關,我個人在很多部分可能只有50-60分,但綜合起來之後可能就是一個完美的組合,均衡點的拿捏是依照個人特質而不同的。藝術家在均衡點的拿捏上有相當高的能力,科學家也許是以計算方式求得均衡點的,這就是因為個人特質的不同而定,行銷行業在藝術家所具備的這項特質中,是相當重要的。一路走來,這些是我認為一般創業者可能具備的特質。
剛剛提到,沒有半毛錢如何創業呢?我認為沒有半毛錢的創業者與一般的創業者有三點差異:
第一點,一般創業者在整合資源過程中也許不需要自己像是一台機器,只需要去整合資源即可,但是沒有半毛錢的創業者,他自己可能本身就要像是一台機器,因為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,必須要能自己處理所有的事情。我常常期許自己,如果把我空降到沙漠地區,不需要別人的幫助,我都能存活下來。
第二點,要沒有嘗試錯誤的機會。所以在沒有半毛錢創業之前,必須歷經許多失敗經驗,以及一些成功的印證,這樣創業時就不需再付出嘗試錯誤的代價。
第三點,要有可以快速運作、良性循環的能力。依照我的經驗,創業是不等人的,股東要的是利益,很難體會我們所遭遇的問題或知道這是需要時間投資的;競爭者也是一樣,他必須將我們打倒才能出頭,所以沒有資源的人是無法停頓再慢慢做,必須不斷累積資源才行。這些也是我一路走來的感受。
創業者具備了我所說的條件之後,在運作的過程中,有兩點需要注意的地方。
第一點,創業者一定要站在最高點,以王品戴董事長為例,他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創業者,他對於員工、顧客或環境都相當敏銳,所以他的反應很快,他會將他很多的理念展現在事業上,如果他沒有站在最高點是絕對辦不到的。這對於沒有半毛錢的創業者而言,往往是很大的考驗,因為在過程中他可能會失去這個位置。
以《星巴克》為例,星巴克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也曾遇到類似問題,他曾差一點被心懷不軌的股東拉下位,如果是這樣,他怎麼會有機會去創造這麼優秀的企業,這一點是很值得注意的。所以在事業合作過程中,如果你已經不是在最高點、不是主導地位了,但你本身是很有理想跟創意的創業者,這一點就必須要注意
此外,在運作過程中所接觸的都是人,要如何讓所創事業持久,瞭解人性及與人之間的互動有很大關係。記得我在初中讀生物時有讀到,生物的本能有三個:覓食、逃避敵害跟求偶,這三個本能展現了人的特質。
覓食是一個競爭狀態的呈現;在逃避敵害方面,廣義的來看,很多人遇到外來不好的事件或壓力時,往往選擇逃避,很多人只選擇好處但不願意肩負責任;求偶所展現的也是一個生存的狀態。以前很多道德家如孔子,常在突顯人性善的一面,其實也是有性惡的一面,我認為包容是面對人性最好的方法,所以在創業過程中,創業者的包容是相當重要的,如面臨對利益非常敏感的股東、認為自己功勞很大的創業夥伴或是經銷商、批發通路都需要包容,但包容的條件在於有沒有開創,上午戴董事長提到奇美公司的環境,是人人嚮往的,早期日本是採終身制,但在泡沫化經濟後,如果沒有開創,沒有附加價值,如何談論終身制。在台灣也是一樣,目前傳統產業如此競爭,很少產業可以做到上班不加班,薪水平均10幾萬的情況。我認為在運作的過程中,站在最高點以及運作資源時要包容是相當重要的,很多人創業到某一程度後開始走下坡,起因於開始與股東、同仁或環境計較。
我今天會走到現在的位置,大致分為幾個階段:童年、求學、就業跟創業過程。
童年的過程會決定一個人創業的型態,我童年的環境較為貧困,所以我可以把自己壓到最低,在餐廳服務的人員往往是這樣,相對的讓客人有受尊重的感覺,王品集團在台灣的環境可以做到這樣的程度,令我相當佩服。而日本從小的教育,就讓他們展現了這樣的民族特質。因為我貧困的童年,所以我可以將自己壓至最低,把自己當作一台什麼事情都可以做的機器,尤其是在創業過程中,必須要將自己壓至最低。也許是童年的環境讓我具備了這第一項特質。第二點是父母對孩子的管教,因為兩代的差距,常讓孩子不錯的表現得不到讚賞,反觀歐美的環境,孩子從小就不斷受到父母的肯定,所以孩子自然也很自大,認為他什麼都會,但進入社會後,才發現並非如此,這是一個啟發性的教育方式。反觀台灣,以壓抑的方式教育,因此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會知道自己其實很優秀,因此進入社會後,會發現,隨便做事情也做的很好,我想這或許也是一個創業成功的因素。
在求學階段,大家的共同經驗是讀到大學仍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。《吳念真先生》就讀的是會計科系,他說,在他讀完四年大學後才發現,原來他並不喜歡會計,這是很多人共有的經驗。星巴克的創辦人也有貧困的童年,大學畢業後不知道要做什麼,在誤打誤撞的情況下進入了這個行業,我想古今中外都有這樣的例子。在求學過程中為什麼會造就人的不同,應該是因為這正好是一個心理跟生理轉型的階段,很多人最不想回憶的可能是求學階段,因為那時心理跟生理都尚未成熟穩定。我曾看過李敖先生的電視專訪,他說曾經在大學時期因為女朋友自殺,所以他最不堪回首的是大學時代。而在我求學過程中,家裡對我的期待是未來當警察或老師,但自己並無興趣,後來考上農學院,卻成為生意人。所以我一路走來,也沒預期會像現在,不過其實這不需要太擔心,因為當你到達一個程度後,專業以及經驗的累積。自然就會讓你形成你認為可以做的。台灣曾針對具有影響力的前幾大執行長進行調查,他們認為他們今天的成就與求學過程無關,我想求學階段的影響應該是一個人的方向跟知識吧。至於能不能走的長遠,這與理念有關,所以王品之所以成功,也是因為充滿了理念及堅持。
再來是我的就業階段,其實我在讀書時就不斷的在打工,我的在校成績並不是很好,但是我修了很多社會學分。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味全公司,當時我對自己有許多的想法,味全公司當時在台灣排名前十大,在這樣大體制的公司裡,我當時設定自己不需要再更換工作了,而且接觸的工作環節相當多,我所需要的只是換單位,所以我換了10幾個單位,換單位讓我不只是一個螺絲釘,而是可以具備各個角度的視野。另外,我不爭待遇而是爭經驗,因為有了經驗,好的待遇也會隨之而來。所以我不斷的在累積經驗,這樣的自我設定,讓我在味全升遷得很快,幾年之間,我就升為事業部經理。
要如何瞭解自己呢?很多人對自己或許不是很瞭解,所以會做不同的判斷。當初我認為自己不善於交際,所以我設定自己不靠關係而靠實力,也許因為如此,我當初在味全公司只做到經理職位,因為經理級以上職位,可能有政治意味,或與上級相處或喜好的不同有關,我對自己的設定是做到經理的職位,因當初我是從基層做起到經理職位,可以靠自己的實力,但是若要到經理以上的職位,可能還需要靠一些關係,這是大公司難以避免的一些狀況。
另外,我也設定自己要做到行銷部門,因為在管理部門,管理比較有侷限,行銷部門不同,是一個趨勢環境、是消費者、是通路以及很多的變數,每天的交集都不同,所以每天去上班會有一種期待,但是當工作遇到一個瓶頸時,又覺得上班很痛苦。後來我在冷凍及果汁飲料部門服務,因為經驗、專業知識的累積以及一些體會和思考,讓我有了足夠的歷練和創業的基礎。每日C產品是我在味全公司服務時所推的最後一項產品,它讓我發覺,行銷並不困難,只要抓對方向。不需要品牌或廣告,一樣可以很成功。雖然我有許多的經歷,但是在味全公司我並不是站在最高點,所以很多想法跟理念無法實現的,因此我有了創業的想法。
創業時期資源是有限的,如何利用有限資源與大廠商抗爭,首先是思考第一筆錢應該怎麼來?我嘗試向青創會貸款,但後來是家人借了我第一筆錢,但那筆錢是不足以獨資的,但大廠商不可能跟我合作,小廠商又水準不足,所以,當初我是跟一間代工廠合作,由我負責做行銷,至於地點方面,則是分租二哥的客廳,由於必須跑全省,則是藉由我大哥的二手車,當初我掌握這少許資源的做法是,自己掌握核心部分,其他部分則外包,所以在配方、研發、生產、運輸方面都是外包,我個人則掌握行銷,並奔跑於全省經銷商、超市、量販店及便利商店,所以當時我的電話總是響不停。但這種狀況不能持續太久,到達一個階段後,必須轉換一種作戰方式。
因為在資源有限之下,必須先規劃如何作戰,我是選擇以游擊戰的方式,游擊戰是即使打贏了也要跑,我的第一個產品是”佛州”果汁,當初並無應用廣告但仍相當暢銷,但當時很多同業也推出了100%的果汁產品,並挾帶了大量的廣告,因此,我轉戰果菜汁,這是台灣第一支冷藏的果菜汁產品,但接著其他類似產品又出現,所以我決定棄守。接著轉到”比菲多”產品,雖然當時也沒有資源,但是當時資源的累積較為快速,足以與大廠結合,可是同樣出現競爭者,於是我面臨了放棄或是堅守的抉擇,後來因為有愛之味公司資金的投注,有了打廣告的能力,廣告的投入讓產品壽命更長遠。在推比菲多產品的同時,開始思考”植物の優”產品的策略,如何創造一個較高的門檻,讓同業無法很快的進入。
當同業切入”比菲多”產品這塊時,”植物の優”產品推出,這是一個沒有資源的創業者的苦衷和無奈,所以我覺得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,如何創造市場,有一些原則是必須掌握的,就是行銷要怎麼讓它有效。在有資源的情況下,行銷是容易規劃的,但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,行銷如何做到有效呢?這是我在創業過程中能存活下來的重點。
有效包括三個部分,第一個部分是不能無中生有去創造一個全新的東西,因為那是需要教育及投入資源的,就像優酪乳,從沒有到被接受是經過好幾年的時間,投入的資源相當大,所以沒有資源的創業原則是,必須在既有的市場中尋找未被滿足的部分。比菲多產品就是從既有市場中開發的產品,他在滿足年輕消費族群及上班族對於飲料之需求;”植物の優”則是利用優格的市場,經過變化,讓它更好吃,更符合需求規格,滿足未被滿足的需求。
第二個部分是利用既有的認知做有效的差異,以每日C為例,維他命C及維他命C含在橘子裡是既有認知,以比菲多為例,乳酸菌是好的,幫助消化是既有認知,在既有認知中做有效差異是必須的,無效差異並無賣點。
第三個部分是主觀的供給來創造客觀的需求,你要訴求的是未來的產品,但消費者並不知道他未來需要什麼產品,只能以過去的認知說明他未來可能需求的產品,所以創業者必須先以主觀的供給來創造客觀的需求。人類的社會沒有絕對的客觀只有主觀,但當很多主觀的認知相同時,才會變成客觀。
這些是我一路走來,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所做的有效行銷。我們的資本額都很少,但卻不斷的創造銷售,這些是我在創業過程中的體會。至於在未來的部分,我認為尚有兩個行銷面的階段,第一個是要不斷的創造優勢品牌,尋找有代表性的產品;第二點是,仍有很多的事業可發展,像我目前準備投入餐飲業,未來也還有其他方向可規劃。今天藉這機會與大家分享一個想法,就是用行銷做文化,我認為人的一生非常短暫,我希望在我未來的10幾年裡,能在台灣這塊土地用行銷做文化,建立起自己特殊的文化,讓我們能以自己的文化為榮。台灣很多後代子孫摧毀文化,反而崇尚國外的文化,我希望未來能引導行銷做文化,讓行銷的價值能融合在人民生活中,讓優質生活展現文化。我認為建築物的展現是文化的第一個部分,未來我會建立自己的工廠,並建立產官學合作,規劃可提升大眾的建築物。第二個部分,我目前在規劃餐飲業,也計畫發展加工美食,我認為文化的部分也可以從這裡思考。這些是我未來想努力的方向,如果大家有志一同,也許可以一起配合,用行銷做文化。
剛剛柯教授有提到棒球,我從一開始就認為創業就像是打棒球,在蟬連總冠軍之前,是經過好幾場、好幾局的比賽,每一局贏得的比賽都只是階段性而已,即使在其中幾局裡打了幾支漂亮的安打,也不代表什麼,因為到第9局才決勝負,接著又是另一場的比賽。許文龍先生的釣魚理論,只有一個人釣到魚並不是快樂的,而是每一個人都釣到魚才是快樂的,但每個人的想法未必相同,因為每一個人都釣到魚,相對資源被瓜分了。星巴克的創辦人他的期待是,如果只有一個人到達終點,那他是寂寞的,一定要有很多的人一起到達終點,共同享受成果,才會有成就感。我也期待我們能實現我們的夢想,共同享受成果,讓我們站在國際時是很有自信的,謝謝大家!
做行銷就是不能強迫推銷,就是要爭取消費者的認知,我期待今天這一堂的經驗分享能達到我做行銷的期待。
早上《戴勝益董事長》演講的非常精采,但是我在台下聽了捏了一把冷汗,因為每一句好像都提到了我的問題,包括交換名片,不知道是不是依照他的原則…聽完了他的演講,我發現他充滿了對人及對顧客的尊重及體貼,我對他的印象是「尊重.體貼」,我認為是蠻值得大家深的。
今天能站在這裡很榮幸,不敢說是演講,只是一個經驗分享。在座很多前輩及先進,各位經驗都比我豐富,但今天我也會盡量呈現一些經驗供大家參考。之前曾到行銷系與學弟分享,當時認為應該將分享題目更改為「沒有半毛錢的創業經驗分享」較為貼切,因為沒有半毛錢,會讓你的創業絕對不能失敗,所以即使沒有路也必須走出一條路來,在這樣的環境下,再加上個人的特質,才能有一些成果。
我對創業者的特質有幾個感想:
創業者第一個特質就是有夢想,而且是白日夢,因為是眼睜睜的夢,所以讓他有企圖心去實踐夢想。
第二個特質是因為他有夢,所以會有特別的眼光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機會,這樣特質的人,他的經驗往往是很難移交的,所以創業者一般很難在過程中變成授權或組織化的架構,以王永慶來說,他至今仍在創業,他有很多的理想,這是典型創業家特質的例子。
我記得在高中時常看李敖先生的書,他有一篇叫做「老人與棒子」,當時他與很多教授在打官司,他對於那些老教授頗不以為然,認為他們應該趕快交棒了,但是等到他60歲時,他被問到當時他所說的老人交棒子事件時,他表態要緊握著棒子不放,這也是創業者特質展現的一種。
第三個特質是看到機會點後,他的動作及行動力是快、狠、準的。Walmart的創辦人當初在尋找店面時,是以飛機作為代步工具來尋找的,這就展現了創業者的行動力以及做事快且準確的特質。
創業者還有一個特質,他能很快的整合資源系統,創業過程中會遇到相當多的事情,但必須要自己一個人處理,在大公司裡我們常看到,有些人作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花很多時間,這就是因為他的資源系統出了問題,每個人的資源系統都不一樣,處理資源系統的能力也有差異,創業者的資源系統特質是相當顯著的,他可以很快速地將資源系統整合。
另外一個是我的感受,就是均衡點,如何經營一個均衡點。統計常是呈現常態曲線,很少是呈現偏激兩端的,這就是一個均衡的狀態,我認為這也是一個創業者很顯著具備的特質,當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時,如何將其拿捏於最恰當、不偏離的狀態。我相信每個人處理事情時決策的均衡點都是不同的,對錯取決於是不是有顯著的成果,以及成果是否長遠。均衡點的不同差異於知識的取得以及經驗的累積。
大家可能會認為我們的每一項產品銷售似乎都還不錯,其實這也與均衡點的判斷有關,我個人在很多部分可能只有50-60分,但綜合起來之後可能就是一個完美的組合,均衡點的拿捏是依照個人特質而不同的。藝術家在均衡點的拿捏上有相當高的能力,科學家也許是以計算方式求得均衡點的,這就是因為個人特質的不同而定,行銷行業在藝術家所具備的這項特質中,是相當重要的。一路走來,這些是我認為一般創業者可能具備的特質。
剛剛提到,沒有半毛錢如何創業呢?我認為沒有半毛錢的創業者與一般的創業者有三點差異:
第一點,一般創業者在整合資源過程中也許不需要自己像是一台機器,只需要去整合資源即可,但是沒有半毛錢的創業者,他自己可能本身就要像是一台機器,因為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,必須要能自己處理所有的事情。我常常期許自己,如果把我空降到沙漠地區,不需要別人的幫助,我都能存活下來。
第二點,要沒有嘗試錯誤的機會。所以在沒有半毛錢創業之前,必須歷經許多失敗經驗,以及一些成功的印證,這樣創業時就不需再付出嘗試錯誤的代價。
第三點,要有可以快速運作、良性循環的能力。依照我的經驗,創業是不等人的,股東要的是利益,很難體會我們所遭遇的問題或知道這是需要時間投資的;競爭者也是一樣,他必須將我們打倒才能出頭,所以沒有資源的人是無法停頓再慢慢做,必須不斷累積資源才行。這些也是我一路走來的感受。
創業者具備了我所說的條件之後,在運作的過程中,有兩點需要注意的地方。
第一點,創業者一定要站在最高點,以王品戴董事長為例,他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創業者,他對於員工、顧客或環境都相當敏銳,所以他的反應很快,他會將他很多的理念展現在事業上,如果他沒有站在最高點是絕對辦不到的。這對於沒有半毛錢的創業者而言,往往是很大的考驗,因為在過程中他可能會失去這個位置。
以《星巴克》為例,星巴克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也曾遇到類似問題,他曾差一點被心懷不軌的股東拉下位,如果是這樣,他怎麼會有機會去創造這麼優秀的企業,這一點是很值得注意的。所以在事業合作過程中,如果你已經不是在最高點、不是主導地位了,但你本身是很有理想跟創意的創業者,這一點就必須要注意
此外,在運作過程中所接觸的都是人,要如何讓所創事業持久,瞭解人性及與人之間的互動有很大關係。記得我在初中讀生物時有讀到,生物的本能有三個:覓食、逃避敵害跟求偶,這三個本能展現了人的特質。
覓食是一個競爭狀態的呈現;在逃避敵害方面,廣義的來看,很多人遇到外來不好的事件或壓力時,往往選擇逃避,很多人只選擇好處但不願意肩負責任;求偶所展現的也是一個生存的狀態。以前很多道德家如孔子,常在突顯人性善的一面,其實也是有性惡的一面,我認為包容是面對人性最好的方法,所以在創業過程中,創業者的包容是相當重要的,如面臨對利益非常敏感的股東、認為自己功勞很大的創業夥伴或是經銷商、批發通路都需要包容,但包容的條件在於有沒有開創,上午戴董事長提到奇美公司的環境,是人人嚮往的,早期日本是採終身制,但在泡沫化經濟後,如果沒有開創,沒有附加價值,如何談論終身制。在台灣也是一樣,目前傳統產業如此競爭,很少產業可以做到上班不加班,薪水平均10幾萬的情況。我認為在運作的過程中,站在最高點以及運作資源時要包容是相當重要的,很多人創業到某一程度後開始走下坡,起因於開始與股東、同仁或環境計較。
我今天會走到現在的位置,大致分為幾個階段:童年、求學、就業跟創業過程。
童年的過程會決定一個人創業的型態,我童年的環境較為貧困,所以我可以把自己壓到最低,在餐廳服務的人員往往是這樣,相對的讓客人有受尊重的感覺,王品集團在台灣的環境可以做到這樣的程度,令我相當佩服。而日本從小的教育,就讓他們展現了這樣的民族特質。因為我貧困的童年,所以我可以將自己壓至最低,把自己當作一台什麼事情都可以做的機器,尤其是在創業過程中,必須要將自己壓至最低。也許是童年的環境讓我具備了這第一項特質。第二點是父母對孩子的管教,因為兩代的差距,常讓孩子不錯的表現得不到讚賞,反觀歐美的環境,孩子從小就不斷受到父母的肯定,所以孩子自然也很自大,認為他什麼都會,但進入社會後,才發現並非如此,這是一個啟發性的教育方式。反觀台灣,以壓抑的方式教育,因此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會知道自己其實很優秀,因此進入社會後,會發現,隨便做事情也做的很好,我想這或許也是一個創業成功的因素。
在求學階段,大家的共同經驗是讀到大學仍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。《吳念真先生》就讀的是會計科系,他說,在他讀完四年大學後才發現,原來他並不喜歡會計,這是很多人共有的經驗。星巴克的創辦人也有貧困的童年,大學畢業後不知道要做什麼,在誤打誤撞的情況下進入了這個行業,我想古今中外都有這樣的例子。在求學過程中為什麼會造就人的不同,應該是因為這正好是一個心理跟生理轉型的階段,很多人最不想回憶的可能是求學階段,因為那時心理跟生理都尚未成熟穩定。我曾看過李敖先生的電視專訪,他說曾經在大學時期因為女朋友自殺,所以他最不堪回首的是大學時代。而在我求學過程中,家裡對我的期待是未來當警察或老師,但自己並無興趣,後來考上農學院,卻成為生意人。所以我一路走來,也沒預期會像現在,不過其實這不需要太擔心,因為當你到達一個程度後,專業以及經驗的累積。自然就會讓你形成你認為可以做的。台灣曾針對具有影響力的前幾大執行長進行調查,他們認為他們今天的成就與求學過程無關,我想求學階段的影響應該是一個人的方向跟知識吧。至於能不能走的長遠,這與理念有關,所以王品之所以成功,也是因為充滿了理念及堅持。
再來是我的就業階段,其實我在讀書時就不斷的在打工,我的在校成績並不是很好,但是我修了很多社會學分。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味全公司,當時我對自己有許多的想法,味全公司當時在台灣排名前十大,在這樣大體制的公司裡,我當時設定自己不需要再更換工作了,而且接觸的工作環節相當多,我所需要的只是換單位,所以我換了10幾個單位,換單位讓我不只是一個螺絲釘,而是可以具備各個角度的視野。另外,我不爭待遇而是爭經驗,因為有了經驗,好的待遇也會隨之而來。所以我不斷的在累積經驗,這樣的自我設定,讓我在味全升遷得很快,幾年之間,我就升為事業部經理。
要如何瞭解自己呢?很多人對自己或許不是很瞭解,所以會做不同的判斷。當初我認為自己不善於交際,所以我設定自己不靠關係而靠實力,也許因為如此,我當初在味全公司只做到經理職位,因為經理級以上職位,可能有政治意味,或與上級相處或喜好的不同有關,我對自己的設定是做到經理的職位,因當初我是從基層做起到經理職位,可以靠自己的實力,但是若要到經理以上的職位,可能還需要靠一些關係,這是大公司難以避免的一些狀況。
另外,我也設定自己要做到行銷部門,因為在管理部門,管理比較有侷限,行銷部門不同,是一個趨勢環境、是消費者、是通路以及很多的變數,每天的交集都不同,所以每天去上班會有一種期待,但是當工作遇到一個瓶頸時,又覺得上班很痛苦。後來我在冷凍及果汁飲料部門服務,因為經驗、專業知識的累積以及一些體會和思考,讓我有了足夠的歷練和創業的基礎。每日C產品是我在味全公司服務時所推的最後一項產品,它讓我發覺,行銷並不困難,只要抓對方向。不需要品牌或廣告,一樣可以很成功。雖然我有許多的經歷,但是在味全公司我並不是站在最高點,所以很多想法跟理念無法實現的,因此我有了創業的想法。
創業時期資源是有限的,如何利用有限資源與大廠商抗爭,首先是思考第一筆錢應該怎麼來?我嘗試向青創會貸款,但後來是家人借了我第一筆錢,但那筆錢是不足以獨資的,但大廠商不可能跟我合作,小廠商又水準不足,所以,當初我是跟一間代工廠合作,由我負責做行銷,至於地點方面,則是分租二哥的客廳,由於必須跑全省,則是藉由我大哥的二手車,當初我掌握這少許資源的做法是,自己掌握核心部分,其他部分則外包,所以在配方、研發、生產、運輸方面都是外包,我個人則掌握行銷,並奔跑於全省經銷商、超市、量販店及便利商店,所以當時我的電話總是響不停。但這種狀況不能持續太久,到達一個階段後,必須轉換一種作戰方式。
因為在資源有限之下,必須先規劃如何作戰,我是選擇以游擊戰的方式,游擊戰是即使打贏了也要跑,我的第一個產品是”佛州”果汁,當初並無應用廣告但仍相當暢銷,但當時很多同業也推出了100%的果汁產品,並挾帶了大量的廣告,因此,我轉戰果菜汁,這是台灣第一支冷藏的果菜汁產品,但接著其他類似產品又出現,所以我決定棄守。接著轉到”比菲多”產品,雖然當時也沒有資源,但是當時資源的累積較為快速,足以與大廠結合,可是同樣出現競爭者,於是我面臨了放棄或是堅守的抉擇,後來因為有愛之味公司資金的投注,有了打廣告的能力,廣告的投入讓產品壽命更長遠。在推比菲多產品的同時,開始思考”植物の優”產品的策略,如何創造一個較高的門檻,讓同業無法很快的進入。
當同業切入”比菲多”產品這塊時,”植物の優”產品推出,這是一個沒有資源的創業者的苦衷和無奈,所以我覺得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,如何創造市場,有一些原則是必須掌握的,就是行銷要怎麼讓它有效。在有資源的情況下,行銷是容易規劃的,但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,行銷如何做到有效呢?這是我在創業過程中能存活下來的重點。
有效包括三個部分,第一個部分是不能無中生有去創造一個全新的東西,因為那是需要教育及投入資源的,就像優酪乳,從沒有到被接受是經過好幾年的時間,投入的資源相當大,所以沒有資源的創業原則是,必須在既有的市場中尋找未被滿足的部分。比菲多產品就是從既有市場中開發的產品,他在滿足年輕消費族群及上班族對於飲料之需求;”植物の優”則是利用優格的市場,經過變化,讓它更好吃,更符合需求規格,滿足未被滿足的需求。
第二個部分是利用既有的認知做有效的差異,以每日C為例,維他命C及維他命C含在橘子裡是既有認知,以比菲多為例,乳酸菌是好的,幫助消化是既有認知,在既有認知中做有效差異是必須的,無效差異並無賣點。
第三個部分是主觀的供給來創造客觀的需求,你要訴求的是未來的產品,但消費者並不知道他未來需要什麼產品,只能以過去的認知說明他未來可能需求的產品,所以創業者必須先以主觀的供給來創造客觀的需求。人類的社會沒有絕對的客觀只有主觀,但當很多主觀的認知相同時,才會變成客觀。
這些是我一路走來,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所做的有效行銷。我們的資本額都很少,但卻不斷的創造銷售,這些是我在創業過程中的體會。至於在未來的部分,我認為尚有兩個行銷面的階段,第一個是要不斷的創造優勢品牌,尋找有代表性的產品;第二點是,仍有很多的事業可發展,像我目前準備投入餐飲業,未來也還有其他方向可規劃。今天藉這機會與大家分享一個想法,就是用行銷做文化,我認為人的一生非常短暫,我希望在我未來的10幾年裡,能在台灣這塊土地用行銷做文化,建立起自己特殊的文化,讓我們能以自己的文化為榮。台灣很多後代子孫摧毀文化,反而崇尚國外的文化,我希望未來能引導行銷做文化,讓行銷的價值能融合在人民生活中,讓優質生活展現文化。我認為建築物的展現是文化的第一個部分,未來我會建立自己的工廠,並建立產官學合作,規劃可提升大眾的建築物。第二個部分,我目前在規劃餐飲業,也計畫發展加工美食,我認為文化的部分也可以從這裡思考。這些是我未來想努力的方向,如果大家有志一同,也許可以一起配合,用行銷做文化。
剛剛柯教授有提到棒球,我從一開始就認為創業就像是打棒球,在蟬連總冠軍之前,是經過好幾場、好幾局的比賽,每一局贏得的比賽都只是階段性而已,即使在其中幾局裡打了幾支漂亮的安打,也不代表什麼,因為到第9局才決勝負,接著又是另一場的比賽。許文龍先生的釣魚理論,只有一個人釣到魚並不是快樂的,而是每一個人都釣到魚才是快樂的,但每個人的想法未必相同,因為每一個人都釣到魚,相對資源被瓜分了。星巴克的創辦人他的期待是,如果只有一個人到達終點,那他是寂寞的,一定要有很多的人一起到達終點,共同享受成果,才會有成就感。我也期待我們能實現我們的夢想,共同享受成果,讓我們站在國際時是很有自信的,謝謝大家!
大家好,謝謝剛剛《柯文慶教授》的引言,我想這時間應該是最好的打瞌睡時間,所以我被安排在這時間,不知道是不是有特別的任務,可能要給大家一個不打瞌睡的理由。
做行銷就是不能強迫推銷,就是要爭取消費者的認知,我期待今天這一堂的經驗分享能達到我做行銷的期待。
早上《戴勝益董事長》演講的非常精采,但是我在台下聽了捏了一把冷汗,因為每一句好像都提到了我的問題,包括交換名片,不知道是不是依照他的原則…聽完了他的演講,我發現他充滿了對人及對顧客的尊重及體貼,我對他的印象是「尊重.體貼」,我認為是蠻值得大家深的。
今天能站在這裡很榮幸,不敢說是演講,只是一個經驗分享。在座很多前輩及先進,各位經驗都比我豐富,但今天我也會盡量呈現一些經驗供大家參考。之前曾到行銷系與學弟分享,當時認為應該將分享題目更改為「沒有半毛錢的創業經驗分享」較為貼切,因為沒有半毛錢,會讓你的創業絕對不能失敗,所以即使沒有路也必須走出一條路來,在這樣的環境下,再加上個人的特質,才能有一些成果。
我對創業者的特質有幾個感想:創業者第一個特質就是有夢想,而且是白日夢,因為是眼睜睜的夢,所以讓他有企圖心去實踐夢想。
第二個特質是因為他有夢,所以會有特別的眼光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機會,這樣特質的人,他的經驗往往是很難移交的,所以創業者一般很難在過程中變成授權或組織化的架構,以王永慶來說,他至今仍在創業,他有很多的理想,這是典型創業家特質的例子。
我記得在高中時常看李敖先生的書,他有一篇叫做「老人與棒子」,當時他與很多教授在打官司,他對於那些老教授頗不以為然,認為他們應該趕快交棒了,但是等到他60歲時,他被問到當時他所說的老人交棒子事件時,他表態要緊握著棒子不放,這也是創業者特質展現的一種。
第三個特質是看到機會點後,他的動作及行動力是快、狠、準的。Walmart的創辦人當初在尋找店面時,是以飛機作為代步工具來尋找的,這就展現了創業者的行動力以及做事快且準確的特質。
創業者還有一個特質,他能很快的整合資源系統,創業過程中會遇到相當多的事情,但必須要自己一個人處理,在大公司裡我們常看到,有些人作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花很多時間,這就是因為他的資源系統出了問題,每個人的資源系統都不一樣,處理資源系統的能力也有差異,創業者的資源系統特質是相當顯著的,他可以很快速地將資源系統整合。
另外一個是我的感受,就是均衡點,如何經營一個均衡點。統計常是呈現常態曲線,很少是呈現偏激兩端的,這就是一個均衡的狀態,我認為這也是一個創業者很顯著具備的特質,當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時,如何將其拿捏於最恰當、不偏離的狀態。我相信每個人處理事情時決策的均衡點都是不同的,對錯取決於是不是有顯著的成果,以及成果是否長遠。均衡點的不同差異於知識的取得以及經驗的累積。
大家可能會認為我們的每一項產品銷售似乎都還不錯,其實這也與均衡點的判斷有關,我個人在很多部分可能只有50-60分,但綜合起來之後可能就是一個完美的組合,均衡點的拿捏是依照個人特質而不同的。藝術家在均衡點的拿捏上有相當高的能力,科學家也許是以計算方式求得均衡點的,這就是因為個人特質的不同而定,行銷行業在藝術家所具備的這項特質中,是相當重要的。一路走來,這些是我認為一般創業者可能具備的特質。
剛剛提到,沒有半毛錢如何創業呢?我認為沒有半毛錢的創業者與一般的創業者有三點差異:
第一點,一般創業者在整合資源過程中也許不需要自己像是一台機器,只需要去整合資源即可,但是沒有半毛錢的創業者,他自己可能本身就要像是一台機器,因為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,必須要能自己處理所有的事情。我常常期許自己,如果把我空降到沙漠地區,不需要別人的幫助,我都能存活下來。
第二點,要沒有嘗試錯誤的機會。所以在沒有半毛錢創業之前,必須歷經許多失敗經驗,以及一些成功的印證,這樣創業時就不需再付出嘗試錯誤的代價。
第三點,要有可以快速運作、良性循環的能力。依照我的經驗,創業是不等人的,股東要的是利益,很難體會我們所遭遇的問題或知道這是需要時間投資的;競爭者也是一樣,他必須將我們打倒才能出頭,所以沒有資源的人是無法停頓再慢慢做,必須不斷累積資源才行。這些也是我一路走來的感受。
創業者具備了我所說的條件之後,在運作的過程中,有兩點需要注意的地方。
第一點,創業者一定要站在最高點,以王品戴董事長為例,他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創業者,他對於員工、顧客或環境都相當敏銳,所以他的反應很快,他會將他很多的理念展現在事業上,如果他沒有站在最高點是絕對辦不到的。這對於沒有半毛錢的創業者而言,往往是很大的考驗,因為在過程中他可能會失去這個位置。
以《星巴克》為例,星巴克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也曾遇到類似問題,他曾差一點被心懷不軌的股東拉下位,如果是這樣,他怎麼會有機會去創造這麼優秀的企業,這一點是很值得注意的。所以在事業合作過程中,如果你已經不是在最高點、不是主導地位了,但你本身是很有理想跟創意的創業者,這一點就必須要注意
此外,在運作過程中所接觸的都是人,要如何讓所創事業持久,瞭解人性及與人之間的互動有很大關係。記得我在初中讀生物時有讀到,生物的本能有三個:覓食、逃避敵害跟求偶,這三個本能展現了人的特質。
覓食是一個競爭狀態的呈現;在逃避敵害方面,廣義的來看,很多人遇到外來不好的事件或壓力時,往往選擇逃避,很多人只選擇好處但不願意肩負責任;求偶所展現的也是一個生存的狀態。以前很多道德家如孔子,常在突顯人性善的一面,其實也是有性惡的一面,我認為包容是面對人性最好的方法,所以在創業過程中,創業者的包容是相當重要的,如面臨對利益非常敏感的股東、認為自己功勞很大的創業夥伴或是經銷商、批發通路都需要包容,但包容的條件在於有沒有開創,上午戴董事長提到奇美公司的環境,是人人嚮往的,早期日本是採終身制,但在泡沫化經濟後,如果沒有開創,沒有附加價值,如何談論終身制。在台灣也是一樣,目前傳統產業如此競爭,很少產業可以做到上班不加班,薪水平均10幾萬的情況。我認為在運作的過程中,站在最高點以及運作資源時要包容是相當重要的,很多人創業到某一程度後開始走下坡,起因於開始與股東、同仁或環境計較。
我今天會走到現在的位置,大致分為幾個階段:童年、求學、就業跟創業過程。
童年的過程會決定一個人創業的型態,我童年的環境較為貧困,所以我可以把自己壓到最低,在餐廳服務的人員往往是這樣,相對的讓客人有受尊重的感覺,王品集團在台灣的環境可以做到這樣的程度,令我相當佩服。而日本從小的教育,就讓他們展現了這樣的民族特質。因為我貧困的童年,所以我可以將自己壓至最低,把自己當作一台什麼事情都可以做的機器,尤其是在創業過程中,必須要將自己壓至最低。也許是童年的環境讓我具備了這第一項特質。第二點是父母對孩子的管教,因為兩代的差距,常讓孩子不錯的表現得不到讚賞,反觀歐美的環境,孩子從小就不斷受到父母的肯定,所以孩子自然也很自大,認為他什麼都會,但進入社會後,才發現並非如此,這是一個啟發性的教育方式。反觀台灣,以壓抑的方式教育,因此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會知道自己其實很優秀,因此進入社會後,會發現,隨便做事情也做的很好,我想這或許也是一個創業成功的因素。
在求學階段,大家的共同經驗是讀到大學仍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。《吳念真先生》就讀的是會計科系,他說,在他讀完四年大學後才發現,原來他並不喜歡會計,這是很多人共有的經驗。星巴克的創辦人也有貧困的童年,大學畢業後不知道要做什麼,在誤打誤撞的情況下進入了這個行業,我想古今中外都有這樣的例子。在求學過程中為什麼會造就人的不同,應該是因為這正好是一個心理跟生理轉型的階段,很多人最不想回憶的可能是求學階段,因為那時心理跟生理都尚未成熟穩定。我曾看過李敖先生的電視專訪,他說曾經在大學時期因為女朋友自殺,所以他最不堪回首的是大學時代。而在我求學過程中,家裡對我的期待是未來當警察或老師,但自己並無興趣,後來考上農學院,卻成為生意人。所以我一路走來,也沒預期會像現在,不過其實這不需要太擔心,因為當你到達一個程度後,專業以及經驗的累積。自然就會讓你形成你認為可以做的。台灣曾針對具有影響力的前幾大執行長進行調查,他們認為他們今天的成就與求學過程無關,我想求學階段的影響應該是一個人的方向跟知識吧。至於能不能走的長遠,這與理念有關,所以王品之所以成功,也是因為充滿了理念及堅持。
再來是我的就業階段,其實我在讀書時就不斷的在打工,我的在校成績並不是很好,但是我修了很多社會學分。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味全公司,當時我對自己有許多的想法,味全公司當時在台灣排名前十大,在這樣大體制的公司裡,我當時設定自己不需要再更換工作了,而且接觸的工作環節相當多,我所需要的只是換單位,所以我換了10幾個單位,換單位讓我不只是一個螺絲釘,而是可以具備各個角度的視野。另外,我不爭待遇而是爭經驗,因為有了經驗,好的待遇也會隨之而來。所以我不斷的在累積經驗,這樣的自我設定,讓我在味全升遷得很快,幾年之間,我就升為事業部經理。
要如何瞭解自己呢?很多人對自己或許不是很瞭解,所以會做不同的判斷。當初我認為自己不善於交際,所以我設定自己不靠關係而靠實力,也許因為如此,我當初在味全公司只做到經理職位,因為經理級以上職位,可能有政治意味,或與上級相處或喜好的不同有關,我對自己的設定是做到經理的職位,因當初我是從基層做起到經理職位,可以靠自己的實力,但是若要到經理以上的職位,可能還需要靠一些關係,這是大公司難以避免的一些狀況。
另外,我也設定自己要做到行銷部門,因為在管理部門,管理比較有侷限,行銷部門不同,是一個趨勢環境、是消費者、是通路以及很多的變數,每天的交集都不同,所以每天去上班會有一種期待,但是當工作遇到一個瓶頸時,又覺得上班很痛苦。後來我在冷凍及果汁飲料部門服務,因為經驗、專業知識的累積以及一些體會和思考,讓我有了足夠的歷練和創業的基礎。每日C產品是我在味全公司服務時所推的最後一項產品,它讓我發覺,行銷並不困難,只要抓對方向。不需要品牌或廣告,一樣可以很成功。雖然我有許多的經歷,但是在味全公司我並不是站在最高點,所以很多想法跟理念無法實現的,因此我有了創業的想法。
創業時期資源是有限的,如何利用有限資源與大廠商抗爭,首先是思考第一筆錢應該怎麼來?我嘗試向青創會貸款,但後來是家人借了我第一筆錢,但那筆錢是不足以獨資的,但大廠商不可能跟我合作,小廠商又水準不足,所以,當初我是跟一間代工廠合作,由我負責做行銷,至於地點方面,則是分租二哥的客廳,由於必須跑全省,則是藉由我大哥的二手車,當初我掌握這少許資源的做法是,自己掌握核心部分,其他部分則外包,所以在配方、研發、生產、運輸方面都是外包,我個人則掌握行銷,並奔跑於全省經銷商、超市、量販店及便利商店,所以當時我的電話總是響不停。但這種狀況不能持續太久,到達一個階段後,必須轉換一種作戰方式。
因為在資源有限之下,必須先規劃如何作戰,我是選擇以游擊戰的方式,游擊戰是即使打贏了也要跑,我的第一個產品是”佛州”果汁,當初並無應用廣告但仍相當暢銷,但當時很多同業也推出了100%的果汁產品,並挾帶了大量的廣告,因此,我轉戰果菜汁,這是台灣第一支冷藏的果菜汁產品,但接著其他類似產品又出現,所以我決定棄守。接著轉到”比菲多”產品,雖然當時也沒有資源,但是當時資源的累積較為快速,足以與大廠結合,可是同樣出現競爭者,於是我面臨了放棄或是堅守的抉擇,後來因為有愛之味公司資金的投注,有了打廣告的能力,廣告的投入讓產品壽命更長遠。在推比菲多產品的同時,開始思考”植物の優”產品的策略,如何創造一個較高的門檻,讓同業無法很快的進入。
當同業切入”比菲多”產品這塊時,”植物の優”產品推出,這是一個沒有資源的創業者的苦衷和無奈,所以我覺得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,如何創造市場,有一些原則是必須掌握的,就是行銷要怎麼讓它有效。在有資源的情況下,行銷是容易規劃的,但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,行銷如何做到有效呢?這是我在創業過程中能存活下來的重點。
有效包括三個部分,第一個部分是不能無中生有去創造一個全新的東西,因為那是需要教育及投入資源的,就像優酪乳,從沒有到被接受是經過好幾年的時間,投入的資源相當大,所以沒有資源的創業原則是,必須在既有的市場中尋找未被滿足的部分。比菲多產品就是從既有市場中開發的產品,他在滿足年輕消費族群及上班族對於飲料之需求;”植物の優”則是利用優格的市場,經過變化,讓它更好吃,更符合需求規格,滿足未被滿足的需求。
第二個部分是利用既有的認知做有效的差異,以每日C為例,維他命C及維他命C含在橘子裡是既有認知,以比菲多為例,乳酸菌是好的,幫助消化是既有認知,在既有認知中做有效差異是必須的,無效差異並無賣點。
第三個部分是主觀的供給來創造客觀的需求,你要訴求的是未來的產品,但消費者並不知道他未來需要什麼產品,只能以過去的認知說明他未來可能需求的產品,所以創業者必須先以主觀的供給來創造客觀的需求。人類的社會沒有絕對的客觀只有主觀,但當很多主觀的認知相同時,才會變成客觀。
這些是我一路走來,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所做的有效行銷。我們的資本額都很少,但卻不斷的創造銷售,這些是我在創業過程中的體會。至於在未來的部分,我認為尚有兩個行銷面的階段,第一個是要不斷的創造優勢品牌,尋找有代表性的產品;第二點是,仍有很多的事業可發展,像我目前準備投入餐飲業,未來也還有其他方向可規劃。今天藉這機會與大家分享一個想法,就是用行銷做文化,我認為人的一生非常短暫,我希望在我未來的10幾年裡,能在台灣這塊土地用行銷做文化,建立起自己特殊的文化,讓我們能以自己的文化為榮。台灣很多後代子孫摧毀文化,反而崇尚國外的文化,我希望未來能引導行銷做文化,讓行銷的價值能融合在人民生活中,讓優質生活展現文化。我認為建築物的展現是文化的第一個部分,未來我會建立自己的工廠,並建立產官學合作,規劃可提升大眾的建築物。第二個部分,我目前在規劃餐飲業,也計畫發展加工美食,我認為文化的部分也可以從這裡思考。這些是我未來想努力的方向,如果大家有志一同,也許可以一起配合,用行銷做文化。
剛剛柯教授有提到棒球,我從一開始就認為創業就像是打棒球,在蟬連總冠軍之前,是經過好幾場、好幾局的比賽,每一局贏得的比賽都只是階段性而已,即使在其中幾局裡打了幾支漂亮的安打,也不代表什麼,因為到第9局才決勝負,接著又是另一場的比賽。許文龍先生的釣魚理論,只有一個人釣到魚並不是快樂的,而是每一個人都釣到魚才是快樂的,但每個人的想法未必相同,因為每一個人都釣到魚,相對資源被瓜分了。星巴克的創辦人他的期待是,如果只有一個人到達終點,那他是寂寞的,一定要有很多的人一起到達終點,共同享受成果,才會有成就感。我也期待我們能實現我們的夢想,共同享受成果,讓我們站在國際時是很有自信的,謝謝大家!